论持久战有多伟大?开始日本嗤之以鼻,后来发现主席写得都成真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09 点击次数:152
在《论持久战》这部著作里,主席以他独到的眼光,深入剖析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,明确指出日本侵略者终将失败,而中国必将取得最终胜利。
站在现在的高度回顾历史,日本当年扩张得太快太急,补给线拉得太长,结果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。正面有国民党的正规军顽强抵抗,后方又有八路军根据地不断袭扰,让他们顾此失彼,难以招架。
日军每在根据地多待一天,就得多消耗一份物资,最终被中国战场活活拖垮。
那时候,能理解其中深意的人不多。毛主席的《论持久战》不仅被日本军队嘲笑,连不少中国人都觉得,中国打不赢日本,认为主席的话不过是纸上谈兵。
历史的发展充分验证了《论持久战》中所阐述的观点完全符合实际情况。
这位领袖从未踏出国门留学,也未曾进入军事院校深造,却为何能在国家大事上运筹帷幄,在战争中准确预测胜负?
【论持久战】
从1938年5月26日起,毛主席在延安接连发表多场讲话,主要目的是向人们解释抗日战争的真实性质和意义。
毛主席强调,抗日战争不能指望短时间内就能打赢,但中国也绝对不会被敌人彻底打败。
早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,这个想法就已经在主席的心里生根发芽了。
对于日本侵略中国这件事,当时不少国人其实并不太了解内情。就连蒋介石也以为,日本只是想要在中国获得更多好处,因此才会用武力威胁中国屈服。
事实上,日本的野心就是要彻底征服中国。而当时国内的人,有的主张妥协投降,有的则过于激进,认为中国应该全面进攻,迅速击败日本。
主席在《论持久战》中强调,中日两国实力悬殊,中国不可能迅速取得胜利。不过,中国会经历战略防御、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关键阶段,最终彻底打败日本。
抗击日本侵略,注定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拉锯战。
毛主席曾分析说,日本作为海洋强国,若在对华战争中久拖不决,必然会夺取菲律宾、马来西亚等地,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。
实践再次验证了主席的判断准确无误。
站在今天的视角,结合毛主席《论持久战》的理论来审视,不难看出,日本从卢沟桥事变挑起战火的那一刻起,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。
日本完全不具备吞并整个中国的实力。
日本人口有限,就算能快速占领中国,也没办法有效管理所有地区。
在那个时候,就算是在日本占领的地方,他们晚上睡觉能安心闭上眼吗?
中国幅员辽阔,从东到西、从南到北都有很长的距离。这样一来,不管日军往哪个方向进攻,他们的后勤补给线都会变得特别长,难以维持。
他们的物资运输路线并不全在日军控制下,因此经常遭到袭击和中断。
到了抗日战争末期,不少日本兵为了填饱肚子,甚至愿意用手中的机枪跟中国老百姓换粮食。
那时候,日本采取的策略是步步为营,先在华北地区慢慢渗透,等完全掌控后再向其他地区扩张。他们并不急于一下子攻下南京,因为那样虽然表面上占领了大片土地,但实际上很多地方都难以真正控制。
日本野心太大,妄图一口吃下整个中国,这简直是异想天开。
如果战斗方法不对,导致失利,还能调整策略重新来过;可要是整体方向错了,那就会彻底失败,无法挽回。
日本在战略上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,就算他们的武器再厉害,打得再漂亮,也解决不了根本性的缺陷。
日本既想扩张领土,又想发展经济,这种想法本身就不现实。
要持续发动侵略战争,就得投入大量资源,即便占领了领土,也得花费巨额资金来维持当地的秩序。
日本要么慢慢来,稳步前进,要么就干脆全押上,不可能一边走一边抢,对他们这么点人口来说,这种做法完全不切实际。
主席仔细研究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和政策走向,结合自己丰富的实战经历,最终写出了《论持久战》这部在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著作。
认为主席打仗靠的是《孙子兵法》,这其实是个误解。
四渡赤水这一仗,还有长征时那曲折迂回的“弓背路线”,在中国历代的战争中,都称得上是极其精妙的战略布局。
从这个角度看,《孙子兵法》可能并不适合作为主席的指导手册。
《孙子兵法》里提到过,打仗讲究的是用计谋,要善于迷惑对手。
《论持久战》的策略却截然不同,它完完全全是一种公开的计谋。这种计谋的特别之处在于,对手即便看清了结局,也无论如何挣扎,都无法扭转最终的命运。
【第一阳谋】
1938年7月1日,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,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的奋战,最终写成了《论持久战》这本书。
这本《论持久战》,堪称史上最难以应对的公开策略,至今无人能解。
日本军方高层也注意到了这本书,不过他们对此并不以为然,甚至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态度。
蒋介石的部队在淞沪会战等战斗中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,被打得溃不成军,短短几个月内,连南京也沦陷了。
在淞沪和南京的战场上,国民革命军确实拼尽了全力,但在武器、指挥水平和士兵能力上,他们与对手的差距实在太大了。
但从日本人的角度看,共产党连国民党都对付不了,才几万人的队伍,被国民党追得满中国跑。要不是日本打进来,共产党恐怕还在被蒋介石追着四处躲藏。
日军实力强大,连蒋介石都难以招架,共产党面临的挑战自然更加艰巨。
这本书在国民党内部引发了巨大争议,你们日本人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,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,其中的含义却一目了然。
不少国民党要员对《论持久战》赞不绝口,甚至连蒋介石也公开表示,毛泽东这部著作写得非常出色。
与胡适等人的妥协态度不同,毛主席的著作为全国抗战指明了方向,给当时近乎垮掉的民族士气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然而在日本,人们对《论持久战》的看法却出奇地统一,都认为它“太过天真,不值一提”。
由于日本民众普遍受到军国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,再加上他们接连取得军事胜利,自信心极度膨胀,因此对这些信息根本不屑一顾。
对中国颇有研究的村田孜郎毫不客气地批评道:"主席的言论完全是胡言乱语,充满了自大和不着边际的空想。"
不过,就像之前提到的,《论持久战》这本书的策略光明正大,完全不用遮遮掩掩。不管你是否相信,也不管你之后采取什么行动,事情的发展都会按照书中的预测进行。
当日本人意识到书中所言句句属实时,内心顿时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挫败感。
淞沪战役结束后,日军攻势迅猛,迅速向南推进,成功夺取了被称为"九省通衢"的武汉,这使得他们能够直接对重庆形成威胁。
然而从那时起,日本的扩张势头明显减弱,到后来连发动一场大型战役都变得困难重重。
1938年10月27日,武汉落入日军之手。然而,自此之后,日本侵略的步伐便停滞不前。直至抗战结束,他们仅仅攻下了广西,其余时间都困守在已占领的地区进行防守。
日本撑不下去的原因很直白:他们的补给线拉得太远,而且在中国打了这么久的仗,开销实在太大,实在吃不消了。
与早年在东北大肆掠夺形成鲜明对比,日军后来攻占的城市,除了上海以外,大多都成了赔本买卖。
治理需要投入资金,还得安排人员常驻,同时确保物资供应充足。
随着日军侵占的区域不断扩大,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加剧。他们显然不明白"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"这个简单的道理。
日本军队攻势受阻后,抗战进入了僵持局面,战局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转变。
这时候,日本的高层领导们才如梦初醒,纷纷开始深入探讨毛主席的思想。
看起来,毛泽东在《论持久战》里的预言正在逐渐成为现实。
此时的日本已是山穷水尽,占领的土地毫无价值,还要耗费大量资源维持。想继续进攻,却举步维艰。除了重庆,日军已无其他目标可攻,而重庆又久攻不下。
回过头来瞧瞧,八路军在后方搞游击战,破坏铁路,把日本人折腾得够呛。他们不得不从前线调兵回防,应付这些麻烦事。
一旦日军主力返回,八路军就迅速撤回根据地,等敌军兵力减少时,再伺机出来打游击。
现在,日本的高层领导们心里急得不行。
《论持久战》深刻指出了日本的一个根本性弱点:野心过大,导致行动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。
日本原本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,后来快速转向工业化,结果国内经济问题变得非常严重,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。
正因如此,日本才会急于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,以此转移国内外的矛盾焦点。
如今,日本不仅捞不到好处,反而在赔本赚吆喝,国内民众对此也是怨声载道。
甲午战争那会儿,要是清政府没给日本送去两亿两白银,小日本估计早就撑不住了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日本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,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,反而更加恶化。
日军越急着要快速打赢,就越掉进了《论持久战》设下的圈套。
无论采取迅速行动还是慢慢来,最终都逃不过失败的结局。
无论日本采取何种策略,我们都将奉陪到底,这就是赤裸裸的明牌对抗。
【回天无术】
在抗日战争的僵持阶段,当日本“三个月内击败中国”的计划落空后,实际上他们的失败命运就已经注定了。
这条道路异常艰难且耗时,只有《论持久战》真正指出了日本必将失败的根本原因。
一旦战局陷入胶着状态,进攻方就基本失去了翻盘的机会。
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并非偶然,历史上早有类似行径。
德国进攻苏联的苏德战争,与日本侵略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。
短短几个月内,侵略军就攻到了对方首都,战争初期被侵略的国家节节败退,差点就彻底覆灭。
苏联保住了自己的首都,而中国却没能守住北京。
在战争的持久对抗中,德国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基础,仍能与苏联进行多轮激烈的较量。
日本的情况更加糟糕,他们连组织大型战役的实力都丧失了。
日本在入侵中国前,仅在东北地区活动过一阵子。虽然从东北捞了不少好处,但那些资源根本不足以支撑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吞并整个中国。
德军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,还巩固了一段时间,直到没有其他对手可对付,才把注意力转向苏联。
日本的目标很明确,除了中国,他们找不到其他可以侵略的对象。
日本为了摆脱国内的经济困境,急于通过侵略中国来获取资源和财富。
现实和日本的预期截然不同,这与过去日本侵占东北时的情形完全不同,这次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、全力以赴的反抗斗争。
日本人口有限,连占领华东地区都显得吃力,却依然推进到了华南地带。
这种举动放在现在看,简直就是在自寻死路,不仅切断了后勤支援,而且人手本来就不足,还要分散兵力去打仗。
日本其实别无他路可走,要想在侵略战争中获胜,唯一可行的策略就是尽快占领整个中国。这是他们不得不采取的唯一有可能成功的途径。
日本现在只能孤注一掷,不管结果如何,他们别无选择,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。
日本挑起卢沟桥战争后,短短一年内,中国大片土地落入敌手。华北和华东这两块最为繁荣、最为重要的区域几乎全部失守,这些地方原本是中国经济最发达、地位最关键的地带。
紧接着,日本人在他们控制的地区建起了工厂,搞起了买卖,想要通过这些来支援日本国内的经济。
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持续发动袭击,日军疲于应对,完全束手无策。
日本的后勤供应线路和通往本土的运输通道接连遭到打击,无奈之下只能望天兴叹。特别是百团大战之后,华北地区的日军被打得狼狈不堪,从此见到八路军就躲着走。
到了战争后期,日军的队伍里其实有大量伪军。这些人虽然没什么国家观念,但既然日军能收买他们,我们也可以用钱把他们拉拢过来。
小日本的好日子,已经彻底结束了。
日本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,为了胜利不惜倾其所有。
1941年,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动陷入僵局,双方只能在各自的地盘上僵持。作为东道主,中国这边倒是不慌不忙。八路军在后方组织军民一起搞生产,小日子过得挺滋润。
日本兵盯着自己越来越细的胳膊腿,心里除了骂句"混蛋"也无可奈何。
然而,重要的是,德国军队那时已经逼近莫斯科,正展开代号为“台风”的军事行动,企图攻占该城。这一局势让日本方面信心倍增。
就这样,日本像是失去了理智,做出了一个疯狂的选择——对美国的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。
日军表面看似疯狂,实则担心美国会介入支援中国,同时他们还想在太平洋地区抢占利益。因此,他们计划在珍珠港一举摧毁美军舰队,以绝后患。
这样一来,美国军队失去了跨越海洋作战的能力,咱们完全可以跟中国慢慢周旋,等待苏德战局的变化,也等待中国内部局势的转机。
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不够彻底,虽然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严重损失,但美军依然保持着相当强的作战能力。
美军被彻底激怒了,他们压根没料到,自己在一旁观战也会被这条疯狗狠狠咬上一口。
紧接着,美国正式向日本开战,逐步在太平洋地区向前推进。日本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,既要在中国保持驻军,又得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抗美军。
日本不仅在北方作战,在南方也没闲着,正跟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打得不可开交。
日本的实力确实非常强大,然而他们这么一分散兵力,留在中国大陆的日军数量就变得非常稀少了。
然而,珍珠港事件后,日本在太平洋上占据了整整六个月的优势。他们通过海上通道,将东南亚的丰富资源不断输送到本国,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提供了关键的补给,大大延长了其战争能力。
然而,没过多久,美国军队就逼近了日本本土。随着关岛失守,日本彻底丧失了扭转战局的机会,败局已定。
太平洋战事紧张,日军在中国大陆的经费被大幅削减,兵力也持续缩减。到了后期,一些日本士兵连基本的口粮都得不到,饿得头晕眼花,只能被迫投降。
读到这里,你应该清楚了,《论持久战》为何被称为历史上最高明的阳谋。
我完全可以把这些内容登报,甚至当面给你们分析失败的原因,可日本方面对此却束手无策,毫无应对之策。
通过分析中国和日本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,从不同视角进行对比研究,最终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这个确定无疑的结论。
毛主席的头脑真是非同一般,他总能看透别人看不明白的东西,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层面。简单一句话就能把问题的核心说清楚。
日本的侵略行径被《论持久战》彻底剖析,结果只能自食其果,以失败告终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上一篇:没有了